每到渔季,太湖沿岸就遍布这种自发形成的水产市场,对于这里的渔民来说,世世代代的渔场——太湖——简直就是上苍赐予的一份厚礼,这里出产100余种可以食用的河鲜,其中又以并称“太湖三白”的鱼白鱼、白虾和银鱼最为知名。
太湖占据了吴地的中心,长江从吴地横穿而过,汇入大海,围绕一江一湖,整个吴地水网密布,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地理风貌。
自古以来,气候湿润温和,植被繁茂,水土丰沃的江南因而被中国人视作人间天堂。丹青妙手们,以这里的风土景致为蓝本,抒发隐逸的情怀,描画理想中的桃源……而宣纸上这些静谧的山林后面发生着什么呢?
寒山寺的闻名天下,是因为唐朝人张继的那首诗: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千百年来,诗句和古寺一起变得家喻户晓,尽人皆知。然而,人们却并不清楚寒山寺的真正来历,它得名于唐代一位名叫“寒山”的出家人,而寒山和拾德在中国民间被称作“和合二圣”,对他们的崇拜延续了千年,因为天下统一稳定、个人生活和谐安逸一直是中国人最深切的梦想。
然而,在现实的中国历史中,天灾,兵祸,暴政一直伴随着多灾多难的中国人,黄河流域,在每次社会动荡,外族入侵中都沦为重灾区,对于那些不愿泪浸胡尘,渴望桃源避秦的中原先民来说,北是游牧民族出没的荒原,东靠浩瀚的大海,西边是渺无人迹,寸草不生的戈壁,南方,就成了避祸移民的唯一方向。
当先民翻山涉水,风餐露宿,来到吴越之地时,他们惊异地发现,这里原来是绿瘦红肥的温柔水乡。
对于初到吴地的先民来说,这片水乡简直就是就是上苍赐与的一片桃源,相对北方的苦寒之地,同样的辛勤劳作,在这里能得到更丰厚的报偿。这里出产的粮稻蔬果水产,让他们得以安身立命,世代繁衍。
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,也是北方人大规模移民吴地的第一次高潮。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,可以想象,他们的辛勤劳作,在这片土地上取得了巨大的回报。吴地人口增长和新移民的拥入都出现了飞速的增长。
人多地少,促使吴地先民不断研究和揣摩精耕细作的技术和手段。相对于北方而言,吴地从三国以来,直到蒙古入侵,拥有了宝贵的一长段相对比较安定、和平的区域性政治局面。宋朝开始,中国出现了“苏湖熟、天下足”的说法,天时地利人和,使得这片区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天下粮仓。
无锡的温光照老人,在双休日请来全家人,为自己做寿,他们租了一条游船,在悠悠评弹声中享受着传统的太湖船点,由于物产的丰饶,在遥远的古代,那些移民吴地的中原士绅就开始讲究精致的饮食,追求细腻雅致的生活品位。而从唐宋开始,吴地的风貌和气质也越来越细致,风雅。